宋代張即之楷書《華嚴經》
時間:2023-05-22 07:36:51
宋代張即之楷書《華嚴經》
張即之(公元1186—1263年)宋代書家,字溫夫,號樗寮,歷陽(今安徽和縣)人,生于名門顯宦家庭,為參知政事張孝伯之子,愛國詞人張孝祥之侄。以父蔭銓中兩浙轉運使。舉進士。歷官監平江府糧科院、將作監薄、司農寺丞。后知嘉興,以言罷。特授太子太傅、直秘閣致仕。史稱其博學有義行,修潔,喜校書,經史皆手定善本。張即之書法稱雄一時,據《宋史》記載,張即之“以能書聞天下”。女真族雖然遠在北方,與南宋政權處于敵對地位,但對于張即之的翰墨作品,卻不惜用重金購求。

縱觀整個書法史我們不難發現,宋朝書法在整個書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,尤其是北宋其實的“蘇黃米蔡”,除此之外,南宋的張即之也是一位領軍人物,他在書法史上的貢獻是非常之大的,可以說他是一位挽救南宋書法的首要人物,尤其是在楷書上的成就,他的楷書有效地融入了米芾的筆意,同時又有褚遂良之神韻,欣賞他的楷書讓人有一種清秀自然之感,他一生傳世的楷書作品也不少,其中《華嚴經》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,下面就分享該作品供各位書友交流探討。
張即之的《華嚴經》,用筆精到,干凈利落,筆筆到位,字字皆有出處,結構舒朗,字形上基本以方為主,讓人能夠感覺到一絲雍容肅靜之感,點畫獨到,幾乎每一點畫都有一細尖,無論是那種筆畫,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點畫都有一細挑,略帶一絲行書的筆意,顯得更加靈動多姿,他的楷書點畫多為細筆道,偶見粗筆畫,這種處理方法有效地制造視覺沖擊力。
《華嚴經》一上眼就有一種蒼茫高古之感,同時還有篆隸的意韻,尤其是篆籀之法,看樣子書法要有所成就,必須做到取法高古,總之,在張即之的楷書《華嚴經》中,我們既看到了唐人的影子,也見識了張即之的高妙之處,讓人百看不厭,賞心悅目,今天很多朋友也選擇了張即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,同時將《華嚴經》作為自己研習楷書的最佳范本之一。
張即之(公元1186—1263年)宋代書家,字溫夫,號樗寮,歷陽(今安徽和縣)人,生于名門顯宦家庭,為參知政事張孝伯之子,愛國詞人張孝祥之侄。以父蔭銓中兩浙轉運使。舉進士。歷官監平江府糧科院、將作監薄、司農寺丞。后知嘉興,以言罷。特授太子太傅、直秘閣致仕。史稱其博學有義行,修潔,喜校書,經史皆手定善本。張即之書法稱雄一時,據《宋史》記載,張即之“以能書聞天下”。女真族雖然遠在北方,與南宋政權處于敵對地位,但對于張即之的翰墨作品,卻不惜用重金購求。

縱觀整個書法史我們不難發現,宋朝書法在整個書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,尤其是北宋其實的“蘇黃米蔡”,除此之外,南宋的張即之也是一位領軍人物,他在書法史上的貢獻是非常之大的,可以說他是一位挽救南宋書法的首要人物,尤其是在楷書上的成就,他的楷書有效地融入了米芾的筆意,同時又有褚遂良之神韻,欣賞他的楷書讓人有一種清秀自然之感,他一生傳世的楷書作品也不少,其中《華嚴經》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,下面就分享該作品供各位書友交流探討。
最新內容
與本文相關的文章
